文化学者齐聚我院,召开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座谈会

 

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期间,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,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。“没有研究,何来传承?”“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,扩大影响力”“译成外文,增大河北历史国际文化话语权”……516日,20余名专家、教授、学者齐聚封龙山脚下——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,座谈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工作,冒着酷暑,爬山、钻洞,“穿越历史”,实地考察。


出席座谈会的有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常委张建民,副校长刘国欣、李金善,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院长康忠山,院党委书记王晓放,石家庄市元氏县副县长高英敏、任俊岭,石家庄市元氏县文广新局局长高冠社,以及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等,座谈会由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院长张志国主持。


封龙山被誉为河北古代教育胜地之一,又名飞龙山,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,元氏与鹿泉交界处。汉武帝时,封龙山曾是李躬“授业之所”,唐代郭震、姚敬皆讲学于此山。五代以后,以书院传授知识的形式兴盛起来,封龙山便成为书院的发祥地。著名数学家李冶、著名文学家元好问、著名教育家张德辉在此讲学授业,人称“龙山三老”。李冶在此所创立的天元术,是符号代数的滥觞,早于欧洲代数至少300年,在当时世界数学居于领先地位。封龙山的碑碣石刻,更是名扬四海。有东汉以来的碑、碣、题刻百余处。尤其是汉碑,无论从书法艺术,还是内容等方面,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,历来为金石学家所注目。见诸史籍的著名汉碑有六通,即《封龙山颂碑》、《三公山碑》、《祀三公山碑》、《三公山神碑》、《八都神坛碑》、《白石神君碑》。封龙山自古是佛、道信徒修身养性的佳境。早在晋代这里已有寺院兴起,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法汰等,在封龙山长期主持佛经的翻译,开创了译经的正确道路。他创编了我国第一部佛经目录,制定了僧规,为各地寺庙所遵循。

“我们‘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中心’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多了,研究形势非常喜人。”“中心”主任、文化学者吴然教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。本“中心”去年5月由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发起,联合元氏县挂牌成立,旨在加强和推动封龙山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与传承,发扬光大封龙山文化。中心现设有“书院教育研究所”、“李冶研究所”、“诗歌文化研究所”、“比较文化研究所”、“石家庄史研究所”、“书法研究所”等6个专业研究机构,团队成员主要由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、社科专家、教授和元氏县文化、文物部门专家、领导,民间组织人员,“中心”还专门聘请部分燕赵文化名人等近30人组成。“中心”成立一年来,积极开展“封龙山文化”进校园活动,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。联合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社团,开展主题活动,开设专门选修课,举办专题学术讲座,在青年学子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。同时,“中心”积极加强与省市文化、文物、教育等地方部门合作,不断完善封龙山文化的建设与管理。

座谈会上,各研究所所长也就文化研究与传承汇报了自己领域的研究成就,并指出现在工作的现状与不足之处。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热烈深入、学术氛围浓厚,充分诠释了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发挥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、文化传承职能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。

最后,石家庄市元氏县高英敏副县长表示,将进一步加强元氏县与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的合作,共同致力于封龙书院、封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。石家庄铁道大学领导张建民、刘国欣、李金善分别做工作指示,指出高校应该发挥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作用,希望封龙山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能脚踏实地、认真研究、多出成果,在教学、科研、服务社会方面用实际行动来对地域文化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。

 

 

媒体聚焦我校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中心

详见链接:
长城网:文化学者齐聚燕赵文化名山 共议“封龙山文化”
石家庄日报:20多位学者聚首 交流封龙山文化
凤凰网:文化学者齐聚燕赵文化名山 共议“封龙山文化”(转载)

 

扫描微信
微信二维码